媒体聚焦 | 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訾云龙:亮研究成果,谈教研融合

*内容整理自广州新闻联播 《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 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2023-12-30 编辑:黄乃曦 记者:刁家俊 来源:广州广播电视台

近日,在《广州新闻联播》《谈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报道中,港科大(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訾云龙应邀接受采访,分享了其研究成果,并就教育科技人才一体推进发表了看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市委全会提出,广州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当好示范。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之一,广州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统筹推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人才强市建设,教育是关键一环。广州支持在穗高校成为基础研究主力军,促进教研深度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撑。

在此背景下,訾云龙教授作为高校代表接受了广州广播电视台采访,分享了他对于教研融合在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方面的观点。

訾云龙教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金属玻璃的类晶体管结构摩擦电纳米发电机,它具有耐湿耐磨的性能,摩擦起电效率提升了339.2%。该装置的峰值功率密度达到15 MW·m-2,在电极尺寸仅为1.5cm*2.5cm下,成功驱动了200个串联的LED和9W的商用LED。

“金属玻璃材料的特点是摩擦力更小、起电量更好。通过摩擦在表面产生电荷以后,就可以把它收集起来,驱动这些小灯泡。”訾教授透露,团队通过技术攻关,已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未来有望应用在物联网分布式器件等领域,为相关行业发展赋能。
“我们学校也引入了教研融合机制,将研究的过程和培养人才的过程结合起来——相当于把研究的新的课题,变成红鸟硕士班的学生需要做的课题。”

当前,广州正持续推进教育强市、科技创新强市、人才强市建设,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教授简介


訾云龙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副教授

訾云龙教授于2022年7月作为副教授加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可持续能源与环境学域。
訾教授2009年于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获得学士学位,2014年于美国普渡大学物理系获得博士学位,2014-2017年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7年加入香港中文大学任助理教授,组建微纳能源与智能系统实验室。
訾教授长期从事高性能摩擦能量采集、摩擦光子学、自驱动传感系统、摩擦起电、静电放电、纳米材料和器件相关的工作,在多个领域取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訾博士已在Nature Nanotech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Advanced Science、ACS Nano、Nano Energy等国际一流期刊发表SCI收录论文100余篇,引用10000余次,H因子49,并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各一部。曾荣获《麻省理工科技评论》亚太区“先锋者”TR35(2022)、Nano Energy Award(2021)、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C先锋研究者(2018)、微系统与纳米工程峰会青年科学家入围奖(2018)、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 Postdoctoral Award(2017)、普渡大学“转型创造者”(2013)等学术奖励和荣誉。2023年入选英国物理学会会士。目前担任IEEE Open Journal of Nanotechnology副编辑、Electronics Letters副编辑、InfoMat青年编委、《半导体学报》青年编委等学术职务。


供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功能枢纽、广州新闻联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