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r the Ocean We Want——两校携手举办研讨会 共议“海上人居工程”

由香港科技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联合举办的“未来海上人居工程发展技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香港科技大学召开。本次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校长倪明选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校长李行伟教授共同担任顾问,组织邀请了来自中国内地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多位院士及知名学者、工业界领袖、相关政府部门人士,共同探讨“海洋空间利用和未来海上人居工程的可持续建设与发展策略”,吸引了两百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相关人士参会。

在开幕式上,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大学拓展)汪扬教授先致辞并指出,本次研讨会是双校首次联合举办的大型活动,为两地业界的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希望今后能够持续举办,推动香港与内地的交流合作。随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副校长(研究生事务)吴宏伟教授介绍了港科大(广州)的发展现况,强调了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融合互补的发展战略。希望通过此次会议加强多方沟通,促进校企联合,促进科研成果转化。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卜国明先生也致辞,介绍了香港海上人居工程发展规划。卜先生认为,香港工程界需要把握好时代发展机遇,以本次会议为契机,与两地的学界、业界和政府勠力同心,吸引和汇聚更多有识之士,建设我们共同的未来。大会共同主席、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系主任张利民教授对参会者表示热烈欢迎。

开幕致辞(左上起:汪扬副校长、吴宏伟副校长、卜国明先生、张利民教授)

本次研讨会围绕海洋人居基础科学、关键工程技术及未来发展政策与模式等议题,邀请了13位相关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领袖发表主题报告,并组织6位特邀嘉宾进行了圆桌会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首席科学家丁烈云院士发表题为《智能建造关键技术与应用》的演讲,探讨了智能建造技术在交椅洲填海项目的可行性和广阔前景。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李华军院士做《海洋工程前沿进展与创新实践》的报告,介绍了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以及陆海统筹、绿色化、数字化、深远海的发展趋势。随后,李院士着眼海洋工程科技前沿问题,重点介绍了海洋认知、海洋产业与装备、海洋空间利用、海岸带保护与修复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针对当前香港海洋工程的热点,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可持续大屿办事处处长胡国源先生进行了《交椅洲人工岛的机遇与挑战》的报告,从“填海工程”、“海滨规划”、“智慧、环保、具抗预力的城市设计”三个层面出发,详细介绍了交椅洲项目的背景、统筹、挑战与未来规划。中国科学院院士、厦门大学戴民汉院士发表题为《大湾区海洋生态与海洋香港》的演讲。戴院士介绍了中国海岸带及大湾区海洋健康现状,提出了人工岛建设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对大湾区未来海洋工程建设及其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综合管理与规划方案。大连理工大学张宁川教授进行题为《海上综合人居工程技术体系》的报告,探讨了未来海上人居工程的功能目标、技术体系特征及功能赋值等问题。

主旨报告(左上起:丁烈云院士、李华军院士、胡国源先生、戴民汉院士、张宁川教授)

在下午的主旨报告中,香港科技大学甘剑平教授聚焦填海工程对海洋生态的影响,发表了《中水道填海工程与可持续的海洋动力及生态环境》的演讲,对中水道填海前后的海水富营养化和缺氧问题进行了量化评价,为海洋生态保护提供理论支持。香港科技大学张利民教授汇报了《人工岛建设的地质环境和低碳DCM技术》,从多元地理信息融合分析和低碳DCM材料两个角度介绍了相关科研成果。

针对明日大屿项目,张教授团队希望在疏浚淤泥再利用、低碳DCM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并实现工程应用。这将成为香港填海工程在减碳环保方面最有意义的尝试,也将为未来的可持续填海方案提供技术支撑。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所盛松伟研究员、中山大学何兆成教授、香港理工大学余涛教授分别做了《海洋多能源产业融合低碳发展技术研究》、《数字孪生-交通大脑-城市大脑》以及《基于海水海砂混凝土与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新型可持续海洋结构》的报告。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副院长戴继锋先生探讨了交通体系、生态修复、智慧城市、历史人文、教育民生等因素在绿色新区规划中的重要意义。中国交通集团第四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总经理助理周维先生进行了题为《大型海上城市人工岛建设关键技术》的报告,从施工的角度出发,详细介绍了当前填筑式人工岛在疏浚、吹填、护岸边坡、环保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施工难题,提出了“大型模块化浮式人工岛”的新型填海方案。最后,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系主任郑展鹏教授发表了《智慧城市与BIM》的演讲,详细介绍了香港科技大学在智慧城市方面的丰富研究成果,并探讨了BIM与智慧城市技术在未来海洋工程领域的广阔前景。

大会主旨报告(左上起:甘剑平教授、张利民教授、盛松伟研究员、何兆成教授、余涛教授、戴继锋先生、周维先生、郑展鹏教授)

随后的圆桌会议由张利民教授主持,与六位特邀嘉宾就明日大屿项目定位与建设、基础科学、关键工程技术、发展政策与模式等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参加圆桌会议的嘉宾有:广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陈勇院士,香港理工大学滕锦光校长、香港建造业议会助理总监周严先生,香港工程师学会会长卜国明先生,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王天义教授,和中国交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总部副总经理梁桁先生。

陈勇院士认为海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必须能够保证充足的废弃物消纳能力,即无废社会建设。针对明日大屿填海工程,陈院士期望通过技术创新实现海上绿色人居环境的三个目标,即:清洁能源、水资源循环利用、废弃物自我循环。

滕锦光院士强调了耐腐蚀性复合材料在填海工程中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在交椅洲填海项目中部分采用漂浮式、高架式结构的建议。同时,滕院士对于政府在高校基础研究方面的投入,以及香港产-学-研结合的途径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期许。

周严总监从建造行业的视角出发,探讨了在明日大屿和北大都会建设热潮中香港建造业应当扮演的角色与承担的任务,呼吁更多人才加入香港建造业。卜国明会长对交椅洲人工岛填海项目的定位和技术进行了评价。交椅洲人工岛将成为香港未来智能、宜居的新CBD,符合香港“南金融、北科创”的发展规划。同时,香港填海、跨海的工程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卜会长有信心,香港能够基于前期的经验和后续的科学研究,攻克交椅洲填海项目的各项技术难题。

王天义教授从减污降碳方面对交椅洲人工岛填海提出了“双零”的期望,即:零废、零碳,最终目标是实现能源零输入、固废零输出。从行政管理层面出发,王教授认为香港节能减排要从发电、交通、固废处理三个点发力。并且建议利用PPP模式减少香港政府投资和管理的压力,解决明日大屿项目资金、技术、管理的问题。梁桁先生以施工业的视角探讨了交椅洲填海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宜居、宜业、宜游”的建设目标。

圆桌会议(左起:陈勇院士、滕锦光院士、周严先生、卜国明先生、王天义教授、梁桁先生)

会议闭幕式由大会共同主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技领创中心首席工程师、前港珠澳大桥管理局总工程师苏权科教授致辞。苏教授认为,本次研讨会强化了香港高校、企业和工程咨询团队对香港社会发展和大型工程项目的紧密联系,有助于进一步加快政府、大学及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锻炼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提升学科建设水平及为重大工程的服务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将继续围绕明日大屿项目发展规划和设计建造技术与管理需求,结合港珠澳大桥等综合海洋工程的成就和经验,进一步探索香港与内地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协同攻关、集中优势力量办大事的机制,为香港的基本建设管理提供借鉴,注入活力!

受邀出席本次研讨会的重要嘉宾还有:香港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木工程处处长黄志斌,总工程师Cheng Nga See, Ellen女士,中科院广州能源所吕建成所长,黄宏宇副所长,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刘勇教授,工学院院长梁丙臣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后勤部校园建设处处长刘亚平博士,AECOM(基础设施咨询公司)副总裁杨文武先生,義合工程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梁雄光先生,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国际部理事李超先生,中交四航局研发中心主任苏林王先生,副主任陈平山先生、中交一航局高级技术顾问蒋健先生,深中通道项目部总经理岳远征先生、天津港研院专业总师寇晓强先生等。香港发展局建筑署、水务署、优才及专才协会、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南洋理工大学等机构代表也注册参加了本次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由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副系主任王刚教授主持。


图文:笃学路1号编辑部

供稿:卢雯珺、陈曦、辛蕊